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的14个实用论述

1、家畜屠宰前有那些管理措施?
 
答:
 
①宰前休息:屠畜宰前休息有利于放血,消除应激反应,减少动物体内淤血现象,提高肉的商品价值。
 
②宰前禁食、供水:屠宰畜禽在宰前12~24h断食。断食时间必须适当,一般牛、羊宰前断食24h,猪12h,家禽18~24小时断食时,应供给足量的饮水,使畜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但在宰前2~4小时应停止给水,以防止屠宰畜禽倒挂放血时胃内容物从食道流出污染胴体。
 
③宰前淋浴:用20℃温水喷淋畜体2~3min,以清洗体表污物。淋浴可降低体温,抑制兴奋,促使外周毛细血管收缩,提高放血质量。
 
 
2、论述影响肉化学组成的因素
 
答: 
 
①动物的种类:如肌红蛋白含量各种动物差异很大,牛和羊的肌红蛋白含量远高于猪和家兔,所以牛羊肌肉颜色就比较深,而猪和家兔则较浅;蓝鲸肌红蛋白含量特别高。
 
②年龄的影响:动物体的化学组成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除水分下降外,其他成有所增加,特别是脂肪。幼年动物肌肉水分含量高,一些风味物质尚未有足够的沉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逐渐变得粗硬,另外其异味也随着年龄增大而加剧。
 
③不同部位:动物的每块肌肉组成都不尽一致。差异比脂肪、结缔组织以及肌红蛋白、矿物质和一些氨基酸等。
 
④营养状况、品种、性别也会影响肉的化学组成。一般来说营养状况好的肉畜,其体成分中脂肪比例较高,水分较少。
 
 
3、论述成熟对肉质的作用
 
答:
 
①嫩度的改善随着肉成熟的发展,肉的嫩度产生显著的变化。刚屠宰之后肉的嫩度最差,在极限pH时嫩度最差。成熟肉的嫩度有所改善。
 
②肉保水性的提高肉在成熟时,保水性又有回升。极限pH在5.5左右,此时水合率为40%~50%;最大尸僵期以后pH为5.6~5.8,水合率可达60%。
 
③蛋白质的变化肉成熟时,肌肉中许多酶类对某些蛋白质有一定的分解作用,从而促使自过程中肌肉中盐溶性蛋白质的浸出性增加。
 
④风味的变化成熟过程中改善肉风味的物质主要有两类,随着成熟,肉中浸出物和与氨基酸的含量增加,这些氨基酸都具有增加肉的滋味或有改善肉质香气的作用。
 
 
4、论述宰前因素影响肉嫩度的因素
 
答:
 
①、物种、品种及性别:一般来说,畜禽体型越大其肌纤维越粗大,肉亦越老。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一般公畜的肌肉较母畜粗糙,肉也较老。
 
②年龄:动物年龄越小,肌纤维越细,结缔组织的成熟交联越少,肉也越嫩。③肌肉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肌肉因功能不同,其肌纤维粗细,结缔组织的量和质差异很大。一般来说运动越多,负荷越大的肌肉因其有强壮致密的结缔组织支持,所以这些部位肌肉要老,如腿部肌肉就比腰部肌肉老。
 
 
5、论述腌肉风味
 
答:
 
亚硝酸盐是腌肉的主要特色成分,它除了具有发色作用外,对脂肉的风味也有重要影响。亚硝酸盐(抗氧化剂)抑制了脂肪的氧化,所以腊肉体现了肉的基本滋味和香味,减少了脂肪氧化所产生的具有种类特色的风味以及过热味。
 
 
6、栅栏技术有那些应用步骤?
 
答:
 
①确定产品类型、感官特性及货架期;
 
②制定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
 
③确定栅栏因子,主要包括A臂、pH、防腐剂、处理温度、竞争性菌群等;
 
④测定效果,对产品感官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进行测定;
 
⑤调整和改进,通过分析,调整栅栏因子及其强度;
 
⑥工厂化试验,在生产条件下验证设计方案,并使方案切实可行。
 
 
7、论述真空包装的作用
 
答:
 
①抑制微生物生长,并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特别是需氧微生物。抽真空后可以造成缺氧环境,抑制许多腐败性微生物的生长。
 
②减缓肉中脂肪的氧化速度,对酶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减少产品失水,保持产品重量。
 
④可以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如抽真空后再充入CO2等气体。还可与一些常用的防腐方法结合使用,如脱水、臆制、热加工、冷冻和化学保藏等。
 
⑤产品整洁,增加市场效果,较好地实现市场目的。
 
 
8、论述在腌制肉类时使用糖类主要作用
 
答:
 
①调味作用。糖和盐有相反的滋味,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和腌肉咸味。
 
②助色作用。还原糖(葡萄糖等)能吸收氧而防止肉脱色;糖为硝酸盐还原菌提供能源,使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加速NO的形成,使发色效果更佳。
 
③增加嫩度。糖可提高肉的保水性,增加出品率;糖也利于胶原膨润和松软,因而增加了肉的嫩度。
 
④产生风味物质。糖和含硫氨基酸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醛类等羰基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增加肉的风味。
 
⑤在需发酵成熟的肉制品中添加糖,有助于发酵的进行。
 
 
9、论述磷酸盐提高肉保水性的作用机理
 
答:
 
①提高肉的pH的作用:焦磷酸盐和三聚磷酸盐呈碱性反应,加入肉中可提高肉的pH。
 
②对肉中金属离子有整合作用:聚磷酸盐有与金属离子螯合的作用,加入聚磷酸盐后,则原与肌肉的结构蛋白质结合的钙镁离子,被聚磷酸盐整合,可以吸收更多量的水分。
 
③增加肉的离子强度的作用:聚磷酸盐是具有多价阴离子的化合物,因而在较低的浓度下可以具有较高的离子强度。由于加入聚磷酸盐使肌肉的离子强度增加,有利于肌球蛋白的解离,因而提高了保水性。
 
④解离肌动球蛋白的作用:焦磷酸盐和三聚磷酸盐有解离肌肉蛋白质中肌动球蛋白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特异作用。而肌球蛋白的持水能力强,因而提高了肉的保水性。
 
 
10、论述烟熏的目的
 
答:
 
①呈味作用:烟气中的许多有机化合物附着在制品上,赋予制品特有的烟熏香味,如有机酸(蚁酸和醋酸)、醛、醇、醋、酚类等,特别是盼类中的愈创木酚和4-甲基愈创木酚是最重要的风味物质。
 
②发色作用:熏烟成分中的旗基化合物可以和肉蛋白质或其他含氮物中的游离氨基发生美拉德反应;熏烟加热促进硝酸盐还原菌增殖及蛋白质的热变性,游离出半脱氨酸,从而促进一氧化氮血色原形成稳定的颜色;另外通过熏烟受热而导致脂肪外渗起到润色作用。
 
③杀菌作用:熏烟中的有机酸、醛和酚类具有抑菌和防腐作用。熏烟的杀菌作用较为明显的是在表层,经熏制后产品表面的微生物可减少1/10。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对熏烟最敏感,3h即死亡。而霉菌及细菌芽抱对熏烟的作用较稳定。
 
④抗氧化作用:烟中许多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有人曾用煮制的鱼油试验,通过烟熏与未烟熏的产品在夏季高温下放置山测定它们的过氧化值,结果经烟熏的为2.5mg/㎏,而非经烟熏的为5mg/㎏。
 
 
11、论述影响腌肉制品色泽的因素
 
答:
 
①亚硝酸盐的使用量;
 
②肉的pH值,亚硝酸盐只有在酸性环境才能还原成NO,完成发色作用;
 
③温度,加热可以加快生肉的呈色作用;
 
④腌制的添加剂,添加抗坏血酸有助于亚硝酸盐的发色作用和抗氧化作用;
 
⑤光线能引起肉的褪色作用;
 
⑥微生物能引起脂肪氧化,使肉制品发黄。
 
 
12、分析川味腊肉生产中使用食盐和糖的作用
 
答:
 
①食盐:调味作用,食盐是百味之首,能突出肉的鲜味作用;防腐作用,食盐有脱水和提高肉制品的渗透压作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延缓肉制品的贮藏期;又促进硝酸盐和糖向肌肉内部深透,使肉制品的颜色更加鲜艳。
 
②糖:腊肉加工中常使用有葡萄糖、白糖和红糖,起作用有调味,糖和食盐的咸味有相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减食盐的咸味;助色和染色作用,可以蛋白质产生的氨基酸进行麦拉德反应,使生产出来的腊肉具有良好的酱褐色;增加腊肉的嫩度,提高肉的保水性,增加腊肉得出频率;添加糖有助于腊肉的发酵作用,使腊肉产生出特有的腊肉风味。
 
 
13、论述肉在干制过程中法上哪些物理方面的变化?
 
答:
 
肉类在干制过程中的物理变化,最主要的是重量的减轻和体积的缩小。重量的减少量与水分的蒸发量基本相当,通常略大于水分的蒸发量,因为除了水分,还有芳香物质和其他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干制时物料的容积减小,减小量一般小于蒸发水分的容积,因为一般而言,在蒸发组织内会形成一定的孔隙,其容积减少量自然会小一些,特别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干制,物料的几何形状变化很小,容积变化不大。
 
肉类在干制的过程中色泽也会发生变化,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理的原因,随着水分的蒸发、体积的减小,物质的浓度增加,色泽自然会加深;另一方面是化学原因,即由色素蛋白的褐变和加热时迈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等造成褐变。随着干制的进行,水分的减少,物质浓度增加,肉的冰点会下降。随着体积的缩小,某些制品如肉干质地变硬,咀嚼困难。
 
 
14、论述肉在干制过程中法上哪些化学方面的变化?
 
答:
 
肉类在干制的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因干制的条件和方法不同而有差异。冷冻升华干燥过程中几乎没有化学变化,但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化学变化严重。干制时化学变化的程度与温度、时间、空气的存在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时间越长,与空气接触量越大,变化程度越深。
 
肌肉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肌纤维蛋白和肌溶蛋白,在加热时会发生热凝固,凝固的温度一般在55~62℃。对熟制品干制时,肌肉中蛋白质已经发生变性;如果是鲜肉进行干制,当温度达到此温度时,蛋白质会发生变性,鲜肉干制品的复水性就会降低。此外,干制品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